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实践——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美育案例

发布者:学生管理处来源:学生管理处发布时间:2021-05-18点击数:3790

一、背景缘起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调研来到了徐州。他在徐州贾汪区马庄村买下了村民制作的徐州香包,笑着说“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要捧捧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于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许多传统技艺亟待挖掘保护。在高校美术课程中,一些教学内容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切关联,本案例依托高校的教育优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为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探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美术课程。

1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徐州调研时来到马庄村香包制作室

二、任务要求

立足于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提炼与课例分析。并从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反思总结,探索如何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课程。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梳理“徐州香包”传承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教授学生“徐州香包”的历史价值、时代精神、传承意义以及基本制作方法。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学校师生面对面交流研讨、整理校本非遗教学材料、撰写研究论文、整合课程标准等形式,形成一套可操作、实践性强的高校艺术教育非遗传承课程体系。

三、实施过程

(一)挖掘“徐州香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历史溯源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诗句,汉代《礼记》有“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徐州两汉文化的发祥地,自汉代起徐州香包工艺就已经出现了。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香包作为佩饰在徐州地区盛行一时,并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

2.文化传承与发展

徐州香包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曹氏香包”最具盛名,据调研,第一代创始人曹玉九,系清末有名的老中医,他调配的香包内含有十八种中草药,可以预防感冒、驱蚊虫。“曹氏香包”从1914年始创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香包在第二代传人曹凤英老人手中发扬光大。如今,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井秋红女士在继承传统香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色的作品。

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在我校进行现场教学

(二)挖掘“徐州香包”中蕴含的美术课程资源

1.美术学科知识资源

“徐州香包”的学习可以归纳到民间美术这一大类中,其样式图案多选用喜庆吉祥的题材,造型纯朴、色彩绚丽。香包从造型上看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徐州香包形状整体粗犷简洁,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严谨细腻,这与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造型风格颇为神似。徐州香包内外全由手工缝制而成,香包上刺绣图案由民间艺人一针一线手工绣制而成,取材和设计多来源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劳动。其中蕴含的色彩搭配知识、造型设计知识、工艺绣制知识都可以作为美术学科知识资源加以利用。

2.师资人力资源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非遗传承人,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美术课程重要的人力资源。我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校开展示范教学、讲座,下一步将聘请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实施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中,师生能够更好的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的“绝技秘籍”。

(三)“徐州香包”课堂教学课例分析

我校开设了“传统香囊”这一课程,课程融入了地方非遗“徐州香包”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制作技艺,旨在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的香包制作技巧,并尝试在造型设计上进行创新。

 

3 学生设计制作香囊

教学中在多个环节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通过提问初步了解学生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熟知程度,“‘徐州香包’在2008年就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徐州人,你对我们的徐州香包了解有哪些呢?”大部分学生能够从香囊的形状和作用上说出一些见解,但真正了解“徐州香包”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学生却没有。在讲授香囊的艺术造型时强调,“我们常见的庙会上、集市上的香囊多是属于民间香囊,样式图案多选用喜庆吉祥的题材,造型纯朴、色彩绚丽,徐州香包就属于民间香囊的类型”。“徐州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以此让学生把简单的欣赏香囊的造型美,上升到欣赏其历史文化之美。使学生因为教师的讲解而激发出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在实践制作阶段,首先通过教程图片和教师示范,教会学生制作较为简单的香包。大部分学生能够制作完成一件简单的香包作品,部分学生对香包造型进行了创新。学生对作品的展示欲望强烈,成就感与获得感高涨。之后再尝试制作有一定难度的香包,刺绣工艺与香包制作的结合、扎染工艺与香包制作的结合等富有综合性、拓展性、创新性的内容。并深入探究“徐州香包”内的中草药成分与功效等。

课后拓展对学生的要求是查找资料,了解徐州香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寻访徐州本地香包的传承人,了解其制作香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由课内延展到课外。

4 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徐州香包”

四、反思总结

(一)探索地方工艺项目融入学校美术课程的路径

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研究占较大的比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多注重的是“口授身教”的实践育人。本案例中,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普及和讲授,更注重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说起来”。通过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氛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端午节”、“春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走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传承人进校讲学、展示。鼓励学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和汇报演出,激发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二)提高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储备

由于高校教师并未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培训,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时,往往会出现“教师想教”“学生想学”但却苦于缺少知识储备的尴尬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手工艺等技术性要求相对高,只有加强高校自身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才有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通过加大对高校美术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力度;在各类比赛、评比中加入这一项的相关内容与要求;聘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接美术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进行考察学习等形式,促使教师进一步提升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课程的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融入日常美术教学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文化传承的有效性与延续性。经调研,许多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仅仅停留在新奇、有趣、彰显个性的浅表层面,并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传承、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机会。把非遗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学分化管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传统文化体验馆等。加强科学研究、注重辐射带动、广泛交流展示、融合创新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学校的品牌亮点和文化标识,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

陈泽亚  女  学历:艺术硕士,现任职位:学工处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非遗传承,工作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联系方式:13852090002,QQ邮箱:410695856@qq.com

Copyright 2007-2010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45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