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缘起
1.课程背景
《公共艺术课程》分为音乐篇和美术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让学生对不同艺术形成基本认知,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和文化传承意识。
2.模块背景
本次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的学生。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具备社会主义的文艺观和审美观,同时,该专业学生又具备一定的艺术赏析和多媒体影像技术基础。
根据影像与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将国规教材人教版《公共美术· 美术篇》拓展模块中三个单元的内容,整合为“民间工艺美术”与“中外人居环境”两个欣赏板块,其中民间工艺美术欣赏板块选取地方典型工艺类型,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四个子任务(剪纸赏析,泥塑赏析,刺绣赏析,漆器赏析)。
其中漆器作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以“发现美,赏析美,传播美”为主线,展开寻美之旅。
二、任务要求
本次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赏析能力,在本课前,刚刚学习了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已经明确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但对漆器只有零碎的认知,审美视野不够开阔,赏析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围绕漆器赏析,以“寻找美,赏析美,传播美”为主线。课前,实地走访,拍摄漆器,完成初赏;课中,学生借助民间工艺美术数字馆,知功能、探工艺、赏纹饰,达成“赏析美”;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课后,结合专业开展第二课堂,制作“微视频”传播美。
三、实施过程
(一)课前:寻找美
学生登录平台、领取任务。成语“买椟还珠”的新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在郑国人眼中楚国漆器的价值比珍珠要高?它美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美?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学习微课等资料,初步建立对漆器的基本认知,并完成检测。
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到工艺品店寻找、观赏漆器,每组选择一种工艺进行拍摄,填写漆器简介,上传平台。教师及时查看,适度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中:欣赏美
上课之初,一段漆器作为“国礼”的视频带领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飞扬的纹饰、绚丽的色彩,漆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依然熠熠生辉。在学生赞叹不已的同时,教师出示课前作业。师生共同评价,发现各小组基本明确了漆器的工艺类别,感受到或斑纹浮动、或五光十色、或绚丽多彩、或精细繁复的外在美,但对漆器工艺和纹饰寓意理解比较浅显。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进入民间工艺美术数字馆,开展如下活动,了解漆器功能的演变过程,探究工艺美、赏析纹饰美。
活动一知功能
数字博物馆-博展厅——探历史、知功能
学生进入博展厅,浏览从史前到秦汉至明清的漆器代表作品,查看作品简介,梳理漆器功能的发展变迁。通过互动问答,师生共同归纳出漆器逐步由实用功能向装饰功能过渡的现象。
活动二探工艺
1.数字博物馆-工艺坊——感受工艺之美
在众多的装饰材料中,古人为何髹漆为器呢?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制作漆器的主要材料——大漆耐腐蚀、包容性强等特性,从而明白大漆对漆器工艺的重要性。在感慨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工艺坊,探工艺,各小组根据课前选择的工艺种类,分别探究螺钿、描漆、犀皮、雕漆的工艺美。以第四小组为例,学生赏析雕漆名品,查看雕漆的发展、制作原料等理论知识,完成自我检测。在出现工艺类型分辨不清时,还可结合名品介绍寻求答案,直至正确,解锁进入工序的学习。根据需求,学生分布观察工艺流程,感受漆器工艺繁复、耗时长的特点。利用特写镜头,仔细观察,结合工序的相关知识。感受因各种特殊技艺带来的漆器工艺之美。
各小组讨论,修改课前的作品简介,结合具体工序视频展示汇报。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打埝等技艺带来犀皮的变幻迷离;桐油代漆成就描漆的多彩艳丽;打磨与平嵌衍生出螺钿的五光十色;匠人精湛刀法造就雕漆的精致繁复。
2.数字博物馆-体验区——体验漆器制作工序
学生进入体验区,选择胎体,依据工艺流程制作漆器。在模拟体验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不同工艺的特质美,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加深理解每种漆器的特殊技艺造就了不同的美感特征。
教师趁热打铁,播放《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片段。犀皮漆大师的执着、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感染了学生,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活动三:赏纹饰
1.数字博物馆-品意轩 —— 领会漆器古典纹样之美
漆器不仅是传统工艺技术的载体,其纹饰更凝聚着传统民风民俗的神韵。学生走进品意轩,观赏各类纹饰的漆器。
以凤纹为例,带领学生感受纹样变化。凤文做为漆器的主要装饰题材之一,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战国和明代的凤纹漆器,放大观察,借助画笔勾勒凤纹图案,感受从简洁古朴到具象精细的纹样形式变化。
2.小组讨论 —— 领会纹饰向善求美的寓意
从古至今,人们为什么钟爱凤鸟纹饰呢?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凤鸟形象背后的精神内涵。师生共同归纳,凤纹由表现神秘的信仰到传达寄予美好祝愿的寓意演变。窥一斑而知全豹,各小组赏析比较其他各类纹饰,从而体会无论寓意如何演变,漆器纹饰都是人们向善求美的情感寄托。
各小组讨论交流,对课前所拍摄的漆器进行纹饰的品读。在遇到类似几何纹样晦涩难懂时,提醒学生在纹样库中自主检索,了解该纹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体会它的美好祝愿。各小组完善作品简介,上传平台,组间互评,选出最佳摄影,最优工艺,最美纹饰等作品。
3.探讨佳作——《和平颂》为巩固课堂所学。教师出示漆器名作《和平颂》,此幅名作至今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学生利用漆器馆资源,师生共同赏析此幅悬挂于人们大会堂的漆器佳作。课堂尾声,一段纪录片引发学生深思,老艺人因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对待传统手工艺不仅要会欣赏,更要继承与传播,进而唤起了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三)课后:传播美
教师留下课后作业“留住手艺”的微视频制作。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后走进漆器厂,实地感受漆器之美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制作微视频,发布在校园公众号中,通过网络点赞的次数选出最佳,成功推送至“喜迎十九大,非遗看中国”网络活动中,传播漆器之美的同时,作为影像专业的学生,职业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四、反思总结
过去的欣赏课教学,因条件与理念所限,无法给学生带来高品质的审美体验,教学难以高效。
本课以“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依托学习平台,课前,实地走访,拍摄漆器,形成初赏,完成“寻找美”;课中,利用数字民间工艺美术馆,打破时空的局限,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其中,博展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梳理出漆器发展脉络与功能演变过程;工艺坊的工序视频解析、漆器制作体验等互动学习功能,满足学生对不同工艺探究的个性需求,有效感知不同工艺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突破教学难点。品意轩中画笔勾勒、自主检索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品味漆器的纹饰美,突出教学重点,达成“欣赏美”;课后,结合专业开展第二课堂,完成微视频制作,择优推送,实现“传播美”。
借助虚拟空间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需求,让学生学习更主动;虚拟空间将赏析环境情境化,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学习更高效;同时,信息化不是审美教学的全部,课前寻找美、课后传播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深刻、更全面,从而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
窦玮 女 学历:本科,现任职位:平面设计专业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办学点
联系方式:15189889098,QQ邮箱:49062685@qq.com